当燃油时代的王者光环渐褪,
一场关乎存亡的赛道突围战正悄然打响。
曾经高不可攀的豪华标签,
如今却成了市场博弈中最沉重的包袱。
是谁悄悄改写了游戏规则,
让传统巨头不得不低头“补课”?
这世界上最扎心的事情,不是你没钱,而是你辛辛苦苦攒了半辈子钱,好不容易够着了当年有钱人的门槛,回头却发现,那门槛自己长腿跑了,甚至直接原地塌方了。就好比你拼命爬上了一艘你以为是诺亚方舟的豪华游轮,结果广播里传来消息,说现在大家比的都是谁的潜水艇性能好。你说这气不气人。
今天故事的主角,就是那个曾经在中国市场上,基本等同于“成功人士身份证”的三个德国老铁——奔驰、宝马、奥迪,江湖人称BBA。
要是把时间倒退十年,你跟人说开BBA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,别人看你的眼神,大概率和看一个柠檬精差不多。
那时候,奔驰的三叉星徽是商务饭局上的沉默语言,宝马的蓝天白云标是驾驶激情的终极图腾,奥迪的四个圈圈就算被戏称为官车,那也是无数中产家庭奋斗的具象化目标。
这三个牌子,就是用钢铁和品牌历史,在中国的大地上砌起了一座名为“豪华”的万里长城,墙内的人享受着旁人的艳羡,墙外的人削尖了脑袋想进去。
但就在2025年,这座墙,开始肉眼可见地掉渣了。
上半年财报一出来,整个汽车圈都安静了,安静得有点可怕,堪称大型翻车现场直播——这三位大佬,交出了一份堪称近年来“最惨”的成绩单。
先看销量,这是基本盘,可现在基本盘都快保不住了。
宝马在中国市场交付了31.79万辆新车,听着不少是吧?但同比数字是“哐当”一下掉了15.5%。奔驰也没好到哪儿去,卖了29.32万辆,同比下滑14%。奥迪稍微好那么一丢丢,交付了约28.76万辆,但还是结结实实地跌了10.2%。
注意啊,这全都是两位数的跌幅,放在以前的BBA身上,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,属于出门被陨石砸中的概率。
如果说销量下滑是皮外伤,那利润暴跌可就是实打实的内伤,伤及心脉的那种。
奔驰上半年营收663.77亿欧元,看着还行,但净利润直接从去年同期的60.87亿欧元,来了一次高空跳水,砸到了26.88亿欧元,跌幅55.8%,基本上就是腰斩了,比拦腰砍得还狠。
宝马的日子也不好过,营收677亿欧元,税后净利润少了整整29%。
最骚的是奥迪,营收居然还涨了5.3%,结果净利润哗啦一下没了37.5%,完美上演了一出什么叫“增收不增利”,纯属瞎忙活,卖得越多亏得越多。
三家公司在财报里都跟商量好了一样,老老实实地承认,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是核心影响因素。翻译过来就是:家人们,谁懂啊,我们在中国这块曾经最肥的地上,栽了个大跟头。
这就很奇怪了,到底发生了什么?那个曾经靠一个车标,就能让无数人心甘情愿掏出真金白银的时代,怎么就突然翻篇了呢?
故事还得从BBA的“护城河”说起。在燃油车那个黄金时代,BBA的统治力是毋庸置疑的。
它们靠的是什么?是上百年的技术积累,是发动机、变速箱、底盘调校这传说中的“三大件”,更是它们用无数经典车型和营销故事,在我们心里种下的那个关于“豪华”和“身份”的梦。
在那个年代,买车看车标,是天经地义的。你开一辆宝马3系,就算内饰塑料感满满,大家也会夸你懂操控;你坐进一辆奔驰E级,那种“坐起来像游艇”的厚重感,就能让你忽略它可能不算顶尖的智能化水平;你从一辆奥迪的后辈箱,拎出一袋米一桶油,左邻右舍谁看你的眼神不是羡慕。
BBA的徽标,就是一种社交货币,一种无声的语言,告诉别人“我是谁,我处在什么阶层”。消费者也愿意为这种品牌溢价买单,支撑起了BBA的高定价和丰厚利润。
但是,大人,时代变了!游戏的规则,被一群来自中国的“野蛮人”彻底改写了。新能源的战鼓一敲响,大家发现,比赛的项目都变了。以前是比百米冲刺,看谁的发动机马力大,零百加速快。现在变成了铁人三项,要比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用户体验,缺一不可。
在这条全新的赛道上,BBA就像是穿着一身高级定制西装配锃亮皮鞋的绅士,突然被拉去参加泥地越野跑,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,还老容易摔跤。
数据是“不会”骗人的。根据2025年上半年的机动车上险数据,在3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里,中国品牌的占比已经超过了八成。这是什么概念?这意味着在BBA曾经的自留地、基本盘里,每卖出10辆新能源车,至少有8辆是中国品牌。这已经不是掏墙角了,这是直接把承重墙都给你拆了。
更狠的还在后面,在50万元以上的顶级市场,这个过去宝马X5、奔驰GLE们躺着数钱的地方,问界M9直接把宝马X5从销冠的宝座上拽了下来,而且还持续领先。问界M9的车主里,有将近一半是从其他豪华品牌转投过来的。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销量超越了,这是定价权和品牌符号之间传统关联的松动,是消费者用脚投票,告诉全世界,他们对“豪华”的定义,变了。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消费者的脑子变了,需求变了。
以前大家买BBA,买的是那个闪闪发光的标,是那种“人上人”的虚幻感觉。但现在,尤其是年轻人,他们买车,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体验。你的车机系统卡不卡?语音助手能不能听懂我带口音的普通话?自动泊车靠不靠谱?OTA升级能不能给我带来新功能?这些问题,BBA的回答往往是“嗯……”或者“正在规划中”。而中国的品牌,早就把冰箱彩电大沙发安排得明明白白,把智能驾驶、智能座舱玩出了花。
这就好比,你还在跟别人炫耀你的诺基亚手机有多抗摔,砸核桃都没问题,人家已经掏出iPhone,开始给你演示App Store里有多少好玩的应用了。这叫代差。
BBA的电动车,不是说不好,但总让人感觉差了点意思,像是一个燃油车的躯体,被强行塞进了一个电动的灵魂,处处都透着一股“我本可以,但没完全”的拧巴劲儿。
面对这种局面,BBA当然不能坐以待毙,它们也开始挣扎,打出了一套“降价+智能化补课”的组合拳。
先说降价,这招来得最快,也最猛。官方指导价三十五六万的宝马i3,如今20万就能落地。这消息一出,早先进场的原价车主估计心都在滴血,感觉自己像个冤大头。奔驰也坐不住了,全新的纯电CLA,预售价直接拉到了25.9万元起。上汽奥迪更狠,E5 Sportback入门版实际起售价干到了22.59万,据说上市半小时订单就破万了 。
这说明什么?说明只要价格到位,BBA的牌子还是有吸引力的。但也说明了另一个更残酷的现实:它们不得不把自己扔进20万到30万这个中国新能源品牌厮杀最惨烈的“红海”里,去和比亚迪、小鹏、特斯拉们近身肉搏。以前是优雅地躺在头等舱里赚钱,现在得下来跟大伙儿一起挤经济舱,还得学会打拳击了。
但问题是,降价是把双刃剑。短期能刺激销量,长期来看却是在稀释品牌几十年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溢价能力。大家习惯了20万的宝马,谁还愿意为30万的同款买单?品牌价值这东西,一旦打折,想再涨回去,比登天还难。
再说智能化补课,这操作就更显被动了。
BBA发现自己造轮子太慢,干脆来了个“换脑子”,直接找中国最顶级的科技公司合作。宝马拉着华为和Momenta搞智能座舱和智驾系统;奥迪更是把多款新车,包括A5L和Q6L e-tron,都搭载上了华为的乾崑智驾系统;奔驰也和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、Momenta搞到了一起,要把AI和智能驾驶塞进新车里。
这画面,像极了当年燃油车时代,我们用市场换技术。现在风水轮流转,变成了BBA用部分话语权换时间,换一张能登上中国智能电动车这艘快船的船票。
但这条捷径,真的好走吗?恐怕未必。
智能化不是简单地堆砌硬件,把华为的雷达、Momenta的算法、字节的大模型装上车就完事了。它背后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互联网思维和快速迭代的能力。中国的新势力,车机系统可以三个月一小更,半年一大更,用户总有新鲜感。而BBA这样的传统巨轮,转身太慢是娘胎里带出来的毛病。等宝马号称搭载了各种先进技术的新世代iX3在2026年才大规模量产的时候,可能小米汽车都出到第三代了。
这种效率差,就像一个重量级拳王去跟一个UFC选手比综合格斗,不是力量不够,是规则和节奏完全不适应。
更深层次的,是整个行业逻辑和消费者心态的颠覆。
以前BBA的品牌溢价,本质上是“信息差+技术垄断”。在中国消费者还不太懂车的时候,车标是判断档次最简单粗暴的方法。但现在不一样了,信息高度透明,各种评测满天飞,比亚迪上半年卖了214.6万辆车,市场份额干到30.9%,谁还敢说中国品牌的技术不行?
消费者心态的变化也很有意思。以前开BBA,是想让别人觉得“我有面子”;现在很多年轻人买车,是想让自己觉得“我有品位”。问界M9的车主,不会跟人炫耀“我这车50多万”,他会跟你演示“你看我的车能自动找充电桩,还能变成一个移动的电影院”。买小米SU7的人,也不是冲着雷军的面子,而是觉得“800V快充+智能座舱,这性价比不比宝马香太多了?” 这种从“为标消费”到“为体验付费”的转变,让BBA的“身份图腾”彻底失效了。就像当年诺基亚的“抗摔神话”再硬,也挡不住苹果触摸屏带来的体验革命一样。
当然,要说BBA就此彻底凉了,那也为时过早。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它们在顶级豪华市场,比如100万、150万以上的领域,品牌号召力依然强大。百年积累的造车工艺、底盘调校的功底、全球化的供应链体系,这些都不是新势力一朝一夕能超越的。
但问题在于,未来的主战场,已经不再是那个它们可以为所欲为、绝对统治的领域了。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有句话说得很实在:“所有品牌都能实现高两位数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了。”
是的,那个闭着眼睛都能赚钱的黄金时代,那个BBA“躺赢”的时代,确实一去不复返了。牌桌已经换了,对手的打法也更凶悍。BBA手里还握着一把不错的牌,但它们的出牌速度太慢了,而且总想用打德州扑克的经验去玩斗地主。
这场迟到的反攻,能帮BBA打赢这场关乎未来的“翻身仗”吗?难,非常难 。它们需要做的,不是修修补补,而是一场彻底的“本土化”革命——技术本土化、成本中国化、品牌年轻化。要真正把中国市场的需求,当成全球最高优先级来对待,而不是像过去那样,高高在上地把欧洲或美国的产品稍微改改就拿来卖。
BBA的遭遇其实给我们所有人都上了一课:在这个世界上,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。没有永远的巨头,只有永远的趋势。曾经被视为不可替代的豪华品牌尚且如此,更何况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。当你发现自己赖以生存的优势不再是优势时,与其抱怨环境,不如主动求变。毕竟,时代抛弃你的时候,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。
这场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,我们就搬好小板凳,拿好花生瓜子快乐水,静静看着这些曾经的巨人,如何在新世界的擂台上,打一场关乎生存的拳击赛吧。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,最终受益的,永远是消费者。
配资在线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