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的夏天,似被祝融打翻了火盆,热浪自踏出房门的刹那便裹紧周身,连空气都蒸腾着灼人的气焰。
这般时节,晨昏是最温柔的馈赠。余下光阴,不如安守室内:案头笔墨轻研,或与书页里的灵魂私语,空调拂过缕缕清风,手边一盏冰镇碧螺春凝着细露,由内而外的清凉漫过每一寸肌肤。
若想寻更幽深的惬意,且向深山绿林走去。满目苍翠织就天然屏障,习习山风携着草木清气掠过鬓角,耳畔是雀鸟的啾鸣相和,鼻尖萦绕着野花的幽芳,每一缕气息都浸着沁心的诗意。
下面这首二十字小诗,字字皆染清辉。读来如观一幅宁静小画,又似听一曲清雅古调,将夏日的静与美细细铺展,漾起满心澄澈。
图片
《慈恩寺避暑》
李远〔唐代〕
香荷疑散麝,风铎似调琴。
不觉清凉晚,归人满柳阴。
这首诗的大意是:
荷花散发出的香气仿佛如同麝香一般弥漫,檐角的风铃声响宛如优雅的琴声在调奏。
在不知不觉中,天色已晚,暑气已消,归家的人们已漫步在柳荫之下。
李远,字求古,一作承古,夔州云安人,大和五年,杜陟榜进士,官至御史中丞。
李远善为文, 尤工于诗。 常与杜牧、许浑、李商隐、温庭筠等交游, 与许浑齐名, 时号 “ 浑诗远赋”。
慈恩寺位于唐代长安城南,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为已故母亲文德皇后所建。
内有大雁塔,靠近曲江,怀抱黄渠,内修莲池,池水清清、莲藕满园、香气如麝。
大慈恩寺的建筑雄伟宽敞、屋高墙厚,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;寺里还遍植古松修竹,古树森密,浓荫蔽日,环境清幽凉爽。
加上唐代新中进士均要在大雁塔内题名,所以每值盛夏,大慈恩寺便是广大民众最喜欢避暑的地方,很多诗人在这里纳凉吟咏,彼此唱和,凝练出许多华章绝韵。
图片
前两句诗通过细腻的嗅觉和听觉描写,生动地展现了慈恩寺夏日傍晚的清幽与雅致。
首句以麝香比喻荷花的香气,突出了荷花的芬芳与迷人;
次句则以琴声比喻风铃的声音,形象地描绘了风铃的悦耳与动听。
后两句诗通过时间的变化和归人的细节描写,进一步渲染了慈恩寺夏日傍晚的宁静与闲适。
三句既表现了诗人沉浸于清幽环境中的忘我状态,又暗示了夏日傍晚的凉爽与宜人;
结句则以归人的形象和柳荫的景致,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活力。
全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,展现了慈恩寺夏日傍晚的清幽与宁静以及诗人在此避暑的闲适心境。
这二十字小诗,恰如一脉清溪穿林而过,潺潺淌着沁人的凉意。
字间藏着人间烟火的暖,却又裹着隔世般的静,像檐下漏下的月光,明明触手可及,却不染尘埃。
“荷香”,“风铃” ,“柳荫” 这些寻常物事被诗人轻轻一拢,便成了个沁着凉意的夏日:蝉声被柳荫滤得软了,暑气被荷香熏得淡了,只剩下摇着蒲扇的闲,和看云卷云舒的静。
【声明】图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在线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