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我,带你解锁财富密码,开启好运buff!点赞关注,让你财运一路飙升,好运挡都挡不住!
谁曾想中国航母弹射技术的宏伟征程,竟源于一艘被遗忘在太平洋角落、看似“报废”的航母。1985年,当一艘庞大的舰体被拖入广东中山造船厂,所有在场的海军军官都为之震动。这艘两万余吨的巨舰,便是中国第一艘弹射型航母——“墨尔本”号。它并非来自周密策划的引进,而是澳大利亚提前退役后,广州造船厂中标的拆船合同。然而,这艘饱经风霜、曾有“撞船史”的退役航母,却意外地成为了中国航母梦的起点,尤其为时任海军司令员刘华清带来了新的希望。
墨尔本号原名英国“尊严号”,二战后为满足澳大利亚方面的需求,加装了BS4蒸汽弹射装置。尽管它未曾经历过实战,却因频繁的“事故”而声名狼藉。但对其而言,最“宝贵”的遗产,无疑是其蒸汽弹射器和助降系统。正是这套在拆解过程中被“打孔破坏”的系统,被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的年轻军官们——其中包括后来的“局座”张召忠——敏锐地发掘出其研究价值。他们不畏酷暑,在漆黑的船舱里,仅凭手电筒的光芒,一点点地进行测绘。最终的考察报告,为中国人研发弹射型航母的道路,吹响了进军的号角。
上世纪80年代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军备发展焦虑。一方面,国家安全压力相对缓和;另一方面,与西方军事技术的巨大技术鸿沟,以及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需求,都迫切呼唤着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。一艘能够灵活部署、有效维护国家权益的航母,变得不可或缺。刘华清司令员力排众议,于1989年正式立项了代号为“891”的航母工程。尽管初期仅限于预研阶段,但目标却异常明确:关键技术必须实现自主化,特别是舰载机、弹射器和阻拦装置。而“墨尔本”号上那套看似老旧的BS4弹射器,成为了中国仿制的首选对象。
选择蒸汽弹射在当时是出于技术成熟度的考量。从二战后英国的BS1,到后来的BS4,再到被美国引进仿制的CII,以及美英两国各自发展的系列型号,蒸汽弹射器构成了航空母舰起降舰载机的核心技术路线。它们的原理大同小异,都是利用高压蒸汽推动活塞,进而牵引飞机起飞。中国从“墨尔本”号上获得的BS4技术资料,虽然历经岁月洗礼,却仍是中国迈出弹射航母第一步的宝贵财富。891工程的论证报告就明确指出:中国建设自己的蒸汽弹射航母是完全可行的。
梦想的实现之路并非坦途。1994年,当刘华清提出在“九五计划”中列编200亿航母资金,并计划在2000年建成首艘航母时,却遭遇了来自军种、财政和外交部门的巨大阻力。高昂的造价、国家经济的严峻压力以及复杂的国际环境考量,使得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被迫搁浅。直到1998年,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,才促使高层痛定思痛,紧急重启航母工程,代号9985。但随后,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(WTO),这一计划再次被推迟。
891工程的梦想虽然未能如期实现,但其积累的技术和人才,为中国后续的航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2002年,“瓦良格”号的到来,重新点燃了中国人发展航母的希望。国家启动了02工程,并将其提升到带动重工业发展的战略高度。2004年,048工程获批,勾勒出中国海军未来50年的航母发展蓝图:分四步走,最终实现拥有10艘航母的目标。
中国航母发展的第二步,即建造采用蒸汽弹射器的大型航母,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“变数”,这与舰载机的选型息息相关。从歼10的改装尝试,到引进苏33,再到基于歼11B的国产化,都面临着技术或成本上的难题。转机出现在2001年,中国专家在乌克兰的“尼特卡”基地发现了一架T10K3原型机。这架被遗弃的飞机,为中国自主研发重型舰载机歼15提供了宝贵的结构参考。
歼15的出现却给蒸汽弹射器的研发团队带来了新的挑战。中国的蒸汽弹射技术,当时仍停留在“墨尔本”号的BS4水平,难以满足歼15的重量需求。要实现重型舰载机的满油满弹起飞,需要更强大的动力和更长的弹射行程。参照美国C13型弹射器的升级路线——提高蒸汽压力、加长弹射轨道——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技术瓶颈。一方面,国内蒸汽轮机的压力不足;另一方面,制造近百米长、高精度、高强度的气缸,是世界性的难题,只有美英等少数国家能够掌握。
就在蒸汽弹射器研发陷入僵局之际,命运再次抛来了“橄榄枝”。苏联解体后,部分专家带着航母弹射器技术资料来到中国。结合这些资料以及国内对苏系增压锅炉技术的掌握,经过数年的艰苦攻关,中国终于掌握了国产蒸汽弹射器的核心技术。然而,生产高精度气缸的难题,再次摆在了眼前。最终,一家民营企业凭借其在液压油缸和冷拔机领域的丰富经验,克服了重重困难,成功研制出符合要求的弹射器气缸。在辽宁兴城,中国第一套完全国产化的蒸汽弹射系统成功通过测试,其性能达到了美国C13B的水平。
按理说003型航母——也就是后来的福建舰,本应装备这套历经25年艰辛研发的蒸汽弹射器。然而,一个名字的出现,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——马伟明。这位年仅41岁就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电机专家,在磁悬浮列车的启发下,大胆提出了电磁弹射器的概念。尽管初期经费不足,他却以惊人的毅力,利用其他项目的资金,成功研制出了1:10的原理样机,震惊了国内外专家。
电磁弹射技术以其高效率、高可靠性和出色的适应性,展现出超越蒸汽弹射的巨大潜力。然而,这一颠覆性的技术路线,也面临着巨大的阻力:数十亿的沉没成本、上万人的研发团队、无数专家的心血。许多人认为,应在后续的航母上尝试电磁弹射,而非冒险在003型航母上进行如此重大的技术革新。但马伟明坚持认为,中国的第一艘弹射型航母,不应装备一项“即将落后”的技术。他坚信,中国有能力在电磁弹射领域超越美国,实现跨越式发展。
经过高层反复权衡最终决定采取“两条腿走路”的策略,同时推进蒸汽和电磁弹射器的研发。在兴城基地的“赛场”上,电磁弹射以压倒性优势胜出。2017年,最高层拍板,003航母最终选择了电磁弹射。尽管这导致航母设计需要进行修改,甚至牺牲了部分起飞效率,但中国海军,从此正式迈入了“电弹时代”。
回首望去中国航母弹射技术的演进历程,充满了“巧合”的命运馈赠:一艘意外漂来的航母,一位深谋远虑的司令员,一次仓促的考察,一个被“遗忘”的飞机原型,一位差点成为电器修理工的杰出科学家,以及一台差点与003型航母擦肩而过的蒸汽弹射器。这些看似偶然的节点,却共同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历史洪流,在关键时刻,将中国航母推向了更先进的未来。
刘华清马伟明张召忠,以及那些默默奉献的蒸汽弹射器研发团队,都是这场波澜壮阔史诗中的不朽功臣。他们或披荆斩棘,或含泪放手,都将个人的命运融入了国家前途的伟大征程。个人的荣辱在此刻显得微不足道,国家航向的重大抉择,才是最震撼人心的篇章。中国航母弹射器的发展史,就是一部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交织的壮丽史诗,它向我们昭示:伟大并非遥不可及,而是由无数个“寂静瞬间”中的坚定选择,与不懈的努力共同铸就。
配资在线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